有時候會想對話,有時候會想安靜,想安靜的時候代表你想聽聽自己的聲音;或有時候,會想要聽故事。故事之所以讓人著迷,是因為沒有開宗明義的道理擺在眼前,只有引人入勝的劇情,令人同理的角色,於是你在故事的抑揚頓挫間,找到自己的步調;在主角的思考行動中,發現自己的身影,你逐漸長出屬於自己的聲音,屬於自己的故事。
在故事中,你學會謙卑。
這時候,你是一個聽者,你只要融入地聽故事;而有時候,你可能是一個說者,你只要盡情地說故事。說故事的時候,一定有你對故事的解讀和想引導的方向,但試著再更開放一點,只要忠實地呈現這個故事,你會發現聽故事的人眼神充滿星光,不是因為他們發現某顆未命名的行星,是因為他們發現自己,發現自己被理解了,因而開始可以理解他人。你發現自己可以給予的很少,因為故事能夠給予的更多。
在故事中,你學會謙卑。
有時候,「說者」和「聽者」這個畫面本身,是更大的畫面,這屬於「作者」的層次。這個作者,並不一定是個寫作的人,而可能是一個能夠或自以為能夠綜覽全局、掌握架構的人,可能是你的主管,可能是跟你說教的人,也可能是你自己。當你以作者的姿態睥睨世事,苛求他人時,你其實正在霸凌,知識霸凌,而任何一種形式的霸凌,都彰顯著某種匱乏。
你必須還諸故事本身,別試圖操縱故事,就像你想操縱自己和別人的命運。當你有著更大的視角,看到更大的畫面,記得,你沒有理由驕傲地向世人宣示,你只能更謙卑地回到故事本身,那才是更壯闊的姿態。
生命本身既壯闊,又謙卑,就如同故事。
201004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