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到這裡,更有掌握後,開始在想接下來可能的內容分配和鋪陳,如果這一篇可以寫到「滿」,我會想:「要不要留到下一篇說?不然下一篇就不夠豐富了。」《讓天賦自由》引述《向生命下戰帖》作者Susan Jeffers第一次教授「恐懼」課程的自我對話,發生在第一堂課後,而接下來還有十一堂課:
我心裡想:「就這樣,我知道的都講完了。下星期能教什麼?還有之後的十週呢?」但是,每星期我都發現還有更多可說,信心也逐漸提高。我意識到自己在過去這幾年,其實學到很多突破恐懼的經驗,分享給學生之後,他們也盡情吸收。
我想到我第一次在學院教書的經驗,開的是「文化觀察」課程,並且按一般規定列出了課程表。當我發現很難吸引學生的興趣,我花更多的時間不是在準備內容,而是怎麼鋪陳內容,為了分配有趣性,我也適度調整了每堂課的厚薄。這其實沒有什麼不對,其實是很好而必要的教書技巧,但我對自己不夠信任,每堂課都有「保留」,那個保留是掩藏我自己,也剝奪了我學習的可能。
《心靈寫作》的作者Natalie Goldberg因為想學寫作,而開始教導寫作,她引述印度瑜伽行者Baba Hari Dass的話:「因為要學,所以教。」Goldberg真的是與自己在一起,所以一無恐懼。我沒有再對學生更坦承,不然他們可能會學習到老師也會害怕,我也因此沒有問:「你們想要的是什麼?」因為我怕我無法給予,或許他們會回答:「分數。」那麼我們可能有機會討論「你們希望怎麼樣拿到分數?」然後這個課程會更開放,他們會觀察到更多。
我唯一能夠帶給他們的,是讓他們暴露在更多元的文化裡,刺激他們的觀察力,雖然我一度覺得他們一無所獲,但講述繪本和動畫短片的那堂課裡,我收到的其中一張紙條寫著:
這麼多的繪本,這麼多的短片,不過我還不是很清楚能刺激我對報告的靈感,但是我知道這些故事已經深入我心,法國的短集解開我的疑惑,所以,謝謝。還有那位花蓮人的故事,也震撼到我。對報告不知道是否有幫助,但對我人生卻有無比的幫助。
我覺得,有這一張紙,有這一個孩子所說的,就夠了,我就有足夠的信心再繼續往前,而且突然想起我唸詩給他們聽,播放詩人以各種方式表現詩,我也唸自己寫的詩〈我想你的孤單—小王子〉:
很多美 美在無知 也死在無知
我想你的孤單
想你的貴族 我的委瑣
因此我在驕傲裡 過日子
一個人到處走 也和人說話
走遠了也走不遠
風大了為自己加衣
好像照顧自己
我想你的孤單
蒼老的語言 在稚嫩的 小小的聲音裡
想你忙碌看日落的身影
那是你的光輝 靜靜地移動
你又轉了個身
我的恆想加深了你的存在
在風沙中輕輕地 輕輕地 你說
別麻煩來看我了
因為麥田的顏色 從此
我想你的孤單
有個孩子說他要抄下來,是個原住民孩子,說他要寫首歌。我沒有問他歌寫得如何了,也因此沒有機會了解一個男孩可能的孤單。我為自己的保留,向那年「文化觀察」的孩子們感謝,感謝他們對我的包容。
201004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