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讓我跨過這個艱難 但不要輕易地
      讓疼痛成為步伐的一部分
      走進我前去的嚮往
      如是每個當下都是嚮往

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

第七天 光復→瑞穗舞鶴


  上橋下橋,上山下山
  都只不過是歷程,也是每個人的課題



光復節我們在光復!夥伴說。

眼看著南下的火車從我們旁邊經過,下一班車是三個半小時後?好了,這就是沒有計畫的結果,但沒有計畫也有它的安之如怡,我盤著腿,已經在火車站內坐定,拿出紙筆要好好寫下這幾天懶怠要遺忘的片段,夥伴見沒人可以說話,說了句「我去晃晃!」就不見了,隨後間歇聽到她大聲的說話聲和笑聲,也不知打哪來的,然後看到她從一間雜貨舖走出,身旁是一位中年婦女,指著隔壁的柵欄,不一會看到夥伴揮著手:「好,我待會再回來!」咚咚咚,跑向火車站的我,「雜貨店老闆娘要借我們腳踏車,可以騎去太巴塱,要不要去?」太巴塱?挺吸引人的。

腳踏車的變速不知道還可不可以用,腳架倒要用繩子綁好才不會掉下來,經過昭和八年建的橋後,就是太巴塱國小,正在拍著校門的木雕,一位拿著手機的老師走過來,「你們是要來上課的嗎?」原來今天有戲劇研習營,是東華大學民族藝術研究所承辦花蓮縣文化局的活動,希望阿公阿嬤的吟唱、豐收時的肢體舞動,能夠透過戲劇表現,讓更多人體會多元文化的美好,「我們只是遊客。」而且是沒有計畫的遊客,也錯過了今天早上七點馬太鞍濕地的路跑。


國小旁就是「太巴塱文化園區」,但除了這個路牌,「空空如也!」路邊騎著機車被我們問路的原住民大哥說,「你們是看地圖來的?你們被縣政府騙了啦!」嗯,好像在你家門前立個牌子就可以參觀,可都是民宅呢!而且是一般的水泥磚建築,沿途也沒有任何的遊客,記得月前去的林田山,也在民宅當中,遊客對著在家門口的小女孩照相,小女孩睜著原住民的深邃雙眼,不知道為什麼每天都有拿著相機的人潮。

回程我們在瞭望台吃著乾糧,國小碰到的老師說,一眼望去都是太巴塱部落,天空很美!九份有個望海的國小,這兒有個背山的小學,我們騎回雜貨店,完成了要給東岸夥伴的信,畫著太巴塱的圖騰,有隻螃蟹,還註明太巴塱的原住民話,意思就是白蟹,因為先民初到這看到一地的白蟹。我喜歡這種稱呼法,就像北美原住民的名字沒有姓氏,只有特質和特徵,也許再冠上個信仰裡聖人的名字,譬如一個人動作迅速,但瘸了一隻腿,就叫跛鹿約翰。稱呼除了辨別,便還有了個人的生氣。



終於坐上三個半小時後的火車,胖從捷克打電話來,問我到哪了,也關心我的體能狀況,我是旱鴨子上路,跛啊跛的,「應該先教你一些打包技巧,揹起來會比較輕鬆。」重物在上方,輕輕靠著背部,行走時微駝著,隨身的物品在最上方,好方便取出。我就在想會不會愈走愈矮,到台東就矮了十公分……

出了瑞穗火車站,往右沿著台九上舞鶴,大坡前遍地都是馬陸,可謂馬陸路。剛開始一隻、兩隻地救,後來只能沿路加油和祝福,好像這是每個人的課題,只能自己走過,兩旁都是草木,偏要過馬路到對邊,或跑到邊邊亂走,是不是就是要走過這一段?把牠們「救」回安全草叢裡的我,好像一直不願孩子冒險的父母,總覺得提供的安全環境是最好的。又或這是動物界自然的天擇,干預反而是傷害?沿途都是想干預我們行程的在地人,總覺得我們應該怎樣走,不應該把時間花在走路上,應該多去幾個景點……但請讓我用的我的方式認識每塊土地,請讓我。

我記起去年單車爬坡,一坡還有一坡長,走過民宿時還渾然不覺,老闆娘泡著茶招呼我們進來坐,聊著聊著她兒子原來是大學學弟,剛上大一,「我兒子小時候有從火車站走上來過,我本來不相信,但看他走得滿身大汗,就有一點相信了。要走多久啊?」「六公里多,我們走了兩小時。」還是蜿蜒的大斜坡,沿途逐漸日落,路邊都是掉落的柚子,想就地剝了就吃,後來才知道掉下的都不好了。經過北迴歸線,就差不多到了,去年腳踏車騎上來後,我還問:「那南迴歸線呢?」

200810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