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心臟疼痛而做了超音波檢查,醫生看著報告:「有二尖瓣膜脫垂,但也只是輕微,給你開一個月的藥,痛了再吃。」輕鬆地,彷若一個小感冒,藥丸是桃紅圓形和粉紅橢圓,前者治療高血壓、心律不整、狹心症、偏頭痛、震顫和嗜鉻細胞瘤等,主要副作用有心跳變慢、意識改變、下肢水腫、喘鳴和呼吸喘等;後者舒緩焦慮、鬆弛肌肉,主要副作用有嗜睡、警覺性及動作協調能力降低等。服藥期間不得飲酒和葡萄柚汁,因增強中樞神經抑制作用使運動協調能力變差。
醫生沒有時間在診斷和開藥外,多說什麼,我領著這個醫學名詞,開始了解自己的身體。
二尖瓣膜脫垂,是心臟瓣膜結構異常的疾病。二尖瓣位於左心房和心室間,在左心室舒張時打開,讓血液從左心房流向左心室;在收縮時緊閉,讓血液從左心室流向動脈。脫垂是指瓣膜增厚突出至左心房,或無法在壓縮血液時關閉完全,形成血管逆流,嚴重逆流會引起肺水腫,需要開心手術置換瓣膜;輕微者可能引起胸痛、心跳不規則,較容易有感染性心內膜疾病,在手術和拔牙前需用預防性抗生素。
發生率5-15%,目前並不清楚成因,有學者指向遺傳,極少數案例由組織病變引起,傾向的解釋是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自發調控生理運作如心跳、血壓、脈搏等,會受到情緒、壓力和荷爾蒙的影響,在精神醫學裡又稱為精神官能症。在現代忙碌生活的好發率可能不少於30%,因焦慮導致各種生理症狀如失眠、胸悶、疲累,或影響情緒和記憶力。
《創造生命的奇蹟》在心臟相關的條列裡,將可能原因指向缺乏喜悅和安全感;《我的哭聲無人聽見》(A Cry Unheard,張老師文化出版)指出心臟病和孤單的關係,其中「求學過程挫折」這個因素,並不像表現看起來那麼簡單,因為它關係著家庭照護、教育體制社和會結構,而這個挫折並不因為日後的事業成功而減少,「血管、心臟銘刻著我們曾經有過的挫折,無聲的吶喊,病人怎麼看都冷靜自持,身體卻備受煎熬。」
我回想求學挫折和強烈的孤單感,「有沒有可能人體哭喊著要人聽到,渴望著要與人分享,被人了解?那一兆個細胞都在參與對話,努力想讓人了解?」(頁348)這裡面有極其複雜的生理和心理成因,但相較於心理疾病遭受的眼光,生理疾病得到較多的寬待,這個研究提出的方法正是「寬容」,從自律神經的交感和副交感切入,前者為「排他性生理」,後者為「包容性生理」,重新和他人、和環境,和宇宙建立連結。一如《創造生命的奇蹟》提出的「解方」:
我自由而安全地存在。
我隨著愛的節奏脈動。
我信賴生命的過程。
我聽到了,我的心,我聽到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