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價格相較於廿年以前多了一倍有餘,Oxfam預測未來廿年也會呈現這樣的幅度,也就是2030年以前食物價格將會上揚120-180%,玉米、水稻和其他農作漲幅最大,小麥、牲畜和加工米次之,加工肉類和其他加工食品居末,這些預測幅度一半歸因於氣候變遷。
2050年前全球人口預估將達到90億,但農產量自1990年起已經減半。據調查,世界上最貧窮的人必須將80%所得花在食物上,以菲律賓來說,食物花費是英國的四倍,食物價格如果再上漲,將會有更多人處於飢餓狀態。
因為小農缺乏支持而高度依賴進口食物,瓜地馬拉有865,000人處於糧食危機中;蘇聯獨立國亞塞拜然(Azerbaijan),天氣因素造成小麥產量比去年下降33%,而必須從俄羅斯和哈薩克進口穀類,2010年十二月食物價格比2009年同期上漲20%;在東非因為乾旱的關係,約有八百萬人,尤其是婦女和孩童,長期面臨食物短缺;今年四月,因為中東和北非問題,食物價格已比去年同期上漲36%以上。
2010年十二月南非聯合國氣候高峰會前就呼籲全世界領袖發起「全球氣候基金」,世界銀行也警告食物上漲所帶來的影響,將使數百萬人處於極度貧窮。現在的糧食運作系統造成飢餓,伴隨著肥胖症、浪費和環境惡化,「權力」決定了誰有東西吃,而操作和利益都集中於一小部分人,補助大型農業生產者、不可靠的大型農業企業、操作商品市場如賭場……都對全球糧食系統具有破壞力。
「面對可以避免的危機,我們卻正在夢遊。」Oxfam執行長Stocking女士說,「每天,七個人就有一個人處於飢餓,而全球的食物卻足夠給每個人吃。」Oxfam呼籲全世界的領導者增加商品市場透明度、監管期貨市場、擴大糧食儲備、終止生物燃料推廣政策、投資小農。
英國著名的投資基金經理Nicola Horlick卻認為機械化農場為在地提供工作機會,並且衍生在地產業,「全球糧食不能依賴小農,行不通的!」Horlick說,「應該有更多的農地投資,有無數的大片農地都是未耕地。」她認為因為糧食短缺創造投資潛能,將及時使供需達到平衡。
編譯自BBC新聞31 May 2011:http://www.bbc.co.uk/news/world-1359765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