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讓我跨過這個艱難 但不要輕易地
      讓疼痛成為步伐的一部分
      走進我前去的嚮往
      如是每個當下都是嚮往

2011年5月29日 星期日

給未來長輩的備忘錄

在目前的人際關係中,我很少扮演「長輩」,多半還是晚輩、同輩和「姊姊」的角色,碰到介於「姊姊」和「阿姨」之間的關係,大我不過十歲的那位媽媽問兒子:「你覺得要叫姊姊還是阿姨?」小男孩剛升小二,看看我,又看看媽媽,沒有說話,正在學習「察言觀色」。將這樣的問題丟給一個孩子,實在太過為難,但他不知道的是,叫阿姨不會傷我的心,阿姨只是害怕,害怕忘記了現在看待「長輩」的眼光,所以寫下備忘錄提醒自己。

永遠不要以「成就」來看待你
就學中的問題永遠是「考試考幾分?」「第一志願是什麼?」就業中的問題則是「在哪上班?」「月薪多少?」好成績和好學校似乎保證美好的未來,而美好的未來奠基於職務頭銜和經濟基礎,以一個國家來看叫GDP(國民生產毛額),但阿姨希望自己像不丹國王一樣有智慧,關心你的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國民幸福指數),而GNH的關鍵是「感恩」(Wanting what you have,註),而不是「欲望」(Having what you want) ,阿姨希望這才是你的「成就」。

永遠「看到」你
阿姨可能還沒有認識你,就問你交女朋友了嗎?結婚了嗎?好像有了女朋友或伴侶,你才是「完整」的,你的生活才得以展開。阿姨也害怕這樣把自己的孩子推得很遠,親子互動建立在電視機前,話題只有「什麼時候你才可以不要讓我擔心?才可以為自己負責?」這種更近似指責的話,然後抱怨孩子都不尊重、不關心我,阿姨害怕成為那樣「嘮叨怨懟的老婦」,而看不到眼前的你,看不到你做出的努力,聽不到你小小的聲音,感受不到你想和世界建立和諧關係的嘗試。

永遠關心你怎麼過你的每一天
可能沒有人會在乎你怎麼度過你的每一天,可是如果連你都不在乎,連你都覺得打電動、看電視很無聊但還是繼續打下去、看下去,你知道「time is money」這句話,一天如果是1,000元,一星期、一個月,一年就是365,000元,這樣你心疼了嗎?但更疼的是,即使有這樣或更多的錢,你也換不回來你的十七歲或廿七歲。阿姨想從「你的一天」來關心你,從「你的一週」來認識你,從「你的一個月」來欣賞你,從「你的一年」來參與你,阿姨也邀請你一起在乎。

阿姨從你看我的眼光,看到我看現在長輩的眼光,我害怕有一天我握不住你伸出來的手,聲稱那是你獨立的開始;我害怕每一句關心說出口,都成了責備,然後定名你的叛逆;我害怕你是一顆小小的種子,我是揠苗助長的農夫,還要以「不懂得感恩」引起你的愧疚……

讓阿姨記得你現在的眼光,充滿好奇和溫柔的眼光,投向這個世界,也投向自己。


註:出自Chip Conley演說Measuring what makes life worthwhile:
http://www.ted.com/talks/chip_conley_measuring_what_makes_life_worthwhile.html

5 則留言:

  1. 想起一本名叫的繪本。
    母親帶著小女兒到夜晚的海邊,聽海,賞月,踩水,
    靜靜坐著,坐著,母親說:
    [記住今天晚上,生活應該像這樣。]

    我還不知道該在什麼氣氛下對晚輩這麼說,
    但假如我有子女,我會問問孩子:
    一天該怎麼過,才是你理想的生活?

    回覆刪除
  2. 嗯?書名怎麼沒顯示?
    那繪本名叫大海。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