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讓我跨過這個艱難 但不要輕易地
      讓疼痛成為步伐的一部分
      走進我前去的嚮往
      如是每個當下都是嚮往

2011年9月22日 星期四

一種注視

在壓力和疾病之間有一個調節因素,叫「性格」,一項公狒狒的研究裡,發現性格裡數個正向因子:1) 能區別威脅的存在與否,所以無須時刻「備戰」;2) 在威脅情況下採取主動者,被動等待等於先放棄控制權;3) 能區辨勝負,無法分辨「更好」會產生挫折;4) 輸了有發洩管道,而不是自我懊惱;5) 有人際支援,平時受到雌狒狒照顧、與小狒狒互動。(《為什麼斑馬不會得胃潰瘍?》頁337-42,遠流出版)

正向因子的第四項,以公狒狒來說是拿階級較低的其他狒狒出氣,造成後者的壓力。在公狒狒的文化裡,階級可能是流動的,可能是世襲的,也可能視搶食或交配的情況而定,甚至可能是環狀的,如A勝過B,B勝過C,C又勝過A。研究發現低階狒狒的糖皮質素比較高,真正面臨壓力時糖皮質素反應小且慢,恢復期也有所延遲,是長期活化的壓力反應。但是如此的「階級效應」並不發生在狨猴、貓鼬和野狗身上,究其原因在於族群裡的階級文化,低階狨猴不會受到高階的威脅,生活悠閒而群體合作;高階貓鼬和野狗得時常展現攻擊性才能保有地位,所以反而比低階有更高的糖皮質素。甚至,同物種不同族群也可能有不同文化,如某一群雌性恆河猴在打架後,經常出現和解行為(頁367-76)。

因此階級和壓力之間的關聯,視階級意義和個體經驗而定。四、五O年代的美國歸功於在鐵路局、造船廠和電力公司出賣勞力的勞工,他們掙脫了貧困,渡過了經濟大恐慌,以自己的工作為榮,時代凝塑他們的形象為「驕傲、誠實而且一副好體魄」,這裡面有尊重;但同時出現的社會基調是「到學校去,受點教育,讓日子好過點」,於是到了現代,這群基層的模樣是令人吃驚的低自我價值、挫敗和孤立,「快樂的打鐵匠」只存在於緬懷裡。(《我的哭聲無人聽見》頁200-08,張老師文化出版)

現在仍舊有人以為勞力工作等於強健體魄,但卻忽視了強健體魄除了來自工作勞動,也包含工作本身的精神內涵,那裡面有自尊,才得以形塑一代小鎮打鐵匠的強健,那不只是身體的強健,更是精神的強健。


問題是,我們有沒有辦法重塑那樣的強健?我們有沒有可能打從心底地投以基層尊敬的眼光?而基層有沒有可能也對自己投以相同的眼光?就像讚嘆101大樓的地基,沒有那樣的基礎,沒有往上的可能,當基層堅實了我們每日的發展,整個世代除了往上看,需要更低的姿態,那才是我們的重心。

整個世代也需要身體上的強健,不是飲食疾患式的羸瘦,不是壓力症候式的臃腫,不是否定或放棄,而是對身體的在乎,在乎身體行走坐臥的樣子,在乎身體展現的姿態,在乎身體所發出的訊息,因而時時傾聽身體,關照身體,和身體連結。一個和身體連結的人,很難不喜歡自己,一個喜歡自己的人很難不喜歡周遭的人,我們看待他人的眼光,其實反映了看待自己的眼光。

公狒狒的行動向我們展現面對壓力的性格樣貌,那是區辨、主動,看正面、找出口,以及尋求人際支持。公狒狒所無法教導我們的是,如果階級是自然的產物,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階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眼光,我們可以鍛鍊自己,我們可以更喜歡自己,更喜歡別人。而且,我們知道我們可以。

2 則留言:

  1. 在工作中突然深切感受到被對待ㄉ階級,反過來說,也是自己心象的投射ㄅ!!好討厭現在的感覺...我們看待他人的眼光,其實反映了看待自己的眼光。嗚嗚嗚嗚嗚嗚!!!!!! 阿鶴

    回覆刪除
  2. 鶴:我覺得禮貌只是基本,更重要的是打從心底的尊重,對他人,和自己,這是人可以有別於動物的態度和調整,最近看《星巴克如何拯救我》,不同於《我在底層工作的日子》,前者沒有退路,所以被逼視要面對自己,沒有裝飾的自己,我覺得很好,從那裡出發,從那裡看待。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