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麥迪遜之橋」裡Francesca選擇留下,留在「生活的瑣事」當中,讓孩子們得以往他們自己的生活前進。在遺物裡的日記,她向孩子們述說:
A day or two past and with each thought of him, a task would
present itself like a life saver, pulling me further and further
away from those four days.
I was grateful. I felt safe.
每當思及離去,她就感到惶惑不安,她再清楚不過,留下,這四天會成為永恆;而離去,一切都會在離去的那一刻轉變,沒有感情經得起那樣的磨損。她的身體告訴了她方向。
身體總在述說著某個訊息。當愛麗絲跟著兔子跨入夢遊仙境的那一刻,你是感到未知而充滿好奇,還是因為未知而感到不安?不安或好奇的身體,都在向你述說你的狀態。可是常常,身體被我們屏棄或遺忘,因為它認命地工作著,像是不存在一樣;也因為它不時充滿慾望,所以拖累我們的精神層面。
當我們想向土地扎根,想向上天連結,其實我們的身體裡也同時存在著天和地,因此我們才是完整的人。我們從母體而出,就像土地孕育生命,然後我們行走坐臥,離不開腳踏實地,這是豐厚的物質;我們也思考轉變,探索起源,尋求發展,這是豐富的精神。終極的形而上是提醒我們,不要耽溺前者,所以我們會反思;而終極的形而下是讓我們知道,也要看重後者,所以我們會空虛。
這都發生在身體裡,所以我們漸趨完整。偏向精神的身體,或是唾棄物質文明,又或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食不知味,衣不適體,靈魂好像活在另一個次元;而偏重物質的身體,尋求更大的空間,更好的享受,以發展之名不斷向外企求,身體逐漸長出一個大洞。
那天和八十幾歲的阿婆講電話,我說:「房間很小啊,阿婆腳不好,來了也沒有地方坐和活動,真是不好意思啊。」阿婆笑罵我不孝,但緊接著說:「地方小沒有關係,夠就好了,只要放自己喜歡的東西,很溫暖就好了。」就像跟我們租三合院東廂房的一家人,人口很少,中秋節烤肉只有兒子一個人在庭院裡月光下,烤好了一串香菇就送進去給屋內的父親,然後再繼續烤,這個動作本身既物質也包含精神,就像月亮是看得到的,月光感受得到,都很美好。
這都無關乎物質的豐厚,可以豐富,也可以簡單,最重要的是,從愛你的身體開始,但不是溺愛;覺察你的身體,而不是忽視。於是我們才是一個完整的人,我們腳踏實地地實踐內在天命。
20100426
最近練瑜珈,看著鏡中的身形,原本是不喜歡與批判的審視,在大休息時,老師提醒沒有所謂的好與壞,每個樣貌都是最好的,要愛惜與珍惜,就在這樣的話語中,內在升起悲傷想掉淚的感受,原來我總是忽略它,正如你文中所言:常常,身體被我們屏棄或遺忘,因為它認命地工作著,像是不存在一樣.身心要一如,才能一起淨化與昇華! --鶴
回覆刪除鶴:是啊,身體在哪裡?孩子會指著全身,可是對大人而言,身體只是支撐腦袋的肢體。我最近在書寫「身體在說話」這樣的主題,當然除了「寫」身體,還要「愛」身體,更要「動」身體。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