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rschach墨跡測驗試圖用模糊圖像來補捉內在心像的投射,並在分析上建立了一定的可信度,心理學家Bill Mailler在《臨床心理期刊》發表了名為〈詩意證書〉(Poetic license: Using the Exner system of Rorschach analysis to understand client writing.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47, 1991)的一篇嘗試,以Rorschach詮釋來理解三首詩,第一首為日本「俳聖」松尾芭蕉的俳句:
枯枝上(on the withered branch)
烏鴉飛落(a crow has alighted--)
秋晚降臨(nightfall in autumn)
畫面是靜止的,所以第一決定因子是F(單純形狀),第二決定因子推論烏鴉是黑色的為FC’(形狀/黑白色彩),第三句試問「如何看起來像秋晚降臨」?試答「暮光掠影,裸枝於形」(The shadows of twilight and the shape of the bare branches)決定第三因子為YF或FY(形狀/色彩濃淡對比),其時中年的作者「芭蕉」以枯枝自喻,暗示抑鬱纏身(FC’)而感到悲傷無助(YF);枯枝、秋季、夜晚都指向死亡,而人無力抗拒死亡……
第二首美國詩人Ezra Pound未完成的長詩第117節(Notes for Canto CXVII),「藍色閃光」為C(彩色反應),「少者為老者亡」(the young die for the old)為Mp(人類被動運動反應),並須記上MOR(破壞性內容)特殊計分……整體決定因子為C.Mp.F.C’.F.Y.Ma.Ma.F.F.F.F,顯現作者原來的寧靜遭到戰爭破壞,因之訴諸藝術和行動……第三首瑞典籍美國詩人Siv Cedering Fox的〈杯盞之詩〉,由Ma.F.C’/FD.V/Ma.C’.V三組複合因子,看到作者由面對內在混亂,到痛苦內省,緊接更多的行動和混亂……
我們先來看決定因子在Rorschach測驗裡的意義:F(單純形狀)的多寡代表防衛、控制或者失控、混亂,所謂的多寡為與平均值相異一個標準差以上(M=7.91, SD=3.70)。M(人類運動反應)多代表創造力高、善抽象推理、延宕滿足能力、過度融入幻想世界,少可能是衝動、僵化、低同理心(M=4.83, SD=2.18)。其他如C(彩色反應)多是衝動情緒表達,少則過度壓抑;C’(黑灰白色)代表高度壓抑、生活不適,Y(色彩濃淡對比)代表無助、退縮……都有多寡的標準,這是第一個無法在詩的分析裡取決的部份,第二部份是參差對照。
例如C’若沒有色彩濃淡(T/V/Y)反應,則可能有自殺企圖;FD(形狀三度空間)代表自我覺察,但若有V(色彩濃淡三度空間),則是自我批評式的內省。M:C則可看出內外向氣質,M與加權後的C相加(EA)≦10或>10,對照M>ΣC+2或ΣC>M+2,則可區辨易用理智或感覺處理壓力。EA是有組織的能量,es則是混亂及無助的能量,es計分是FM+m+C’+T+V+Y,FM(動物運動反應)代表內在需求,m(無生命動作反應)是無助,C’憂鬱,T脆弱,V痛苦,Y焦慮,這些指數愈高,挫折容忍度就愈低,也是評估壓力處理能力的指數之一。
而壓力處理能力是核心組合其中一項,其他組合還包括情感、人際、自我、訊息處理、現實感與遵從、理念,在組合間相互參照,而不做單一向度的片面解釋,是Rorschach分析裡很重要的部份。例如在自我組合裡同時看到負面自我形象和自戀,可以從人際組合來看到一些端倪嗎?正在處於壓力情境?面對壓力的反應是逃避或鑽牛角尖?情感組合裡看到許多憤怒,也有失控和混亂,是訊息處理顯示的企圖心過高而有懷才不遇之感嗎?還是現實感與遵從顯現的不願遵從社會規範,但同時又知道什麼是「現實」,因而有無盡的拉扯?如果其中有相左的訊息,取多捨寡,若多寡相當,則需要進一步取得其他支持資料。
(紅色區塊為核心組合,橙色情感組合,黃色人際組合,綠色自我組合,藍色訊息處理,紫色現實感與遵從,灰色理念組合。)
再回過頭來看詩的分析,第一首的推論、試問和試答有著根本的錯誤,測驗現場會詢問「是什麼讓你看起來像烏鴉飛落?」來取決決定因子是形狀、色差或其他,否則種種推測只是「分析者的投射」,而非作者真正表達的涵意,很有可能「烏鴉」無關乎黑色和不祥,日本文化可能視烏鴉為護身的象徵,但這些可能都需要投射者本身的確認。最後,這份分析在前提上就無法成立了,Rorschach分析以對十張圖片的反應為主,反應數(R)多於27可能是內向、高智商,少於17(適用成人,兒童少於15)則可能是防衛或保守、憂鬱,反應數過少或單純形狀反應過多都是無效的分析。
Mailler附會Rorschach詮釋所做的分析,其實已經無關乎Rorschach測驗本身,而是就詩本身的脈絡、詩人和時代背景所發展的詮釋,透過Rorschach視角來看固然新奇,但不免無稽穿鑿,也讓人對Rorschach測驗產生斷章取義的印象,即便呼應了一些狀態如脆弱或痛苦,也失之片段,詩人在行文間表達的痛苦,「往那水深裡看/在河的更遠處……/在海的更遠處/凌空至月/我將可靠近你/如水」(Siv Cedering Fox),那自喻為水、他喻為月,其間的差距和疼痛,又何需Rorschach來驗證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