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1993年畢業的,廿年前,我們都15歲,眼裡依稀都還有彼此當年的模樣,轉身也是跟兩歲女兒講起話就童真的爸爸,攜著即將臨盆的妻子可愛對話,車裡夾帶啤酒和地瓜,仍舊有升火驅蚊的樂趣。已經35歲的男同學,不再取笑和欺負女同學,他們體貼而忍耐。
忍耐著女同學沒有成長的地理概念,「你太太也在台南?北港嗎?」「其實這兩個地方有點距離喔,你不能說日本跟美國很近啊,只是隔了一個太平洋……」非常幽默的一個台階。忍耐著女同學總是無法辨識車牌,「一個圈圈,中間有個倒過來的鴿子腳印……」「啊就賓士啊!」全車陷入一片沉默。忍耐著女同學的早衰型阿茲海默症,「那個轉一轉會發出音樂的……」「叫音樂盒。」餐桌上湧現擔憂的眼神。
餐桌上還有另一個張力,女同學決定不吃動物好幾年了,理由是不忍,「那植物你不會不忍嗎?牡蠣你看不到牠叫或流血,可以吃吧?牠已經死了,你有沒有吃牠都沒有差吧?」每個問題都在挑戰你的「吃素邏輯」,其實你沒有邏輯,你只是一種情感,每個問題你感受到最多的是關心,像爸爸對女兒,「還可以嗎?這樣有吃飽嗎?火腿是素的,蝦子也是素的啦……」
他們也照顧孕婦,孕婦不能餓肚子,孕婦不能喝有咖啡因飲料,孕婦不能受寒,一進餐廳覺得冷氣強,就打電話給還在停車的同學說:「帶兩件外套來。」找不到你的外套就把整個包包扛來,重物輪不到女同學,開車、找路、升火、買早餐……都是他們的事,女同學只要說:「我想吃……我想去……」去一個景點的心願,讓他們累得輪流換手,互相按摩,都打呼了還驚醒問:「還可以嗎?會累嗎?」
他們高中一起進了男校,你問他們像國中男女合校好嗎?「有個時期分開也好,女生有男生在太壓抑,男生有女生在會收斂一點。」你好像錯過了他們「轉大人」的時候,但他們都太願意再提艱苦的當兵和最意氣風發的時刻,「那時候累到頭戴鋼盔,一靠到柱子就睡著了……當過兵,很多界線都拿掉了,這個我不介意……」「那時候是怎麼在大熱天騎在這公路上,每一個坡度都好深刻……」「就是一個不服輸,年輕,給他拚了,就做給你看……」
現在的成就感,是女兒兩歲了。而且已經想好廿歲以前的教養方式,「吃飯就是要在餐桌上,要讓她有這個觀念。」「基本上高中我就不管了,國中可以談戀愛,但是不可以過夜,到大學根本管不著,所以要先跟她談,要她保護自己……」「同性戀這個問題我也想過了,也看到研究不是後天偏差,所以就接受,支持她。」「如果她決定吃素,我就要了解為什麼;如果決定岀家,我就要了解她的師父……」
完全的深謀遠慮,你幾乎可以預見有心事找老爸的畫面,雖然你眼中仍褪不去他們曾經的青澀和稚氣,但現在的他們會為了破銅爛鐵組成的機器人,為你停車,你十分篤定,他們會幸福,而且你開始產生一種信仰,再廿年後,我們也還能在金瓜石一處看得見海的民宿,三次舉杯說,為友誼長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