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讓我跨過這個艱難 但不要輕易地
      讓疼痛成為步伐的一部分
      走進我前去的嚮往
      如是每個當下都是嚮往

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諮商者的主調和變奏

一項2011年針對690位平均年紀36的諮商新手做的問卷調查(註1),發現76%自覺力有未逮,61%歷經悲苦,62%會以「自我揭露」作為治療技術,63%擔憂個案突然惡化,59%感覺未能符合案主需求……在舒適的沙發,專注的對話裡,有諮商者必須隨時自我覺察的焦慮和挫折,另一項1992年針對100位資淺到資深諮商者的深度訪談,則提供了一條可參考的「諮商者發展」路徑(註2):

根據這條整理出來的「路徑」,也發現廿個共通的「主調」:

主調一:專業發展是往專業個體化的歷程。專業並沒有排除個人因素,反而所謂「個體化」是指在專業上能夠更深,再深地表達自我,專業和自我的整合有點像青少年時期的「自我」必須獨立於「他人」,卻又和「他人」連結(self-in-relaiton)。

主調二:在諮商風格建立前會走過一段僵化期。在接受專業訓練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談話風格,一旦有專業規範和理論指導,難免會趕緊「套入」以表現專業,畢業後少了學校和機構的督導,一方面自覺要開始獨當一面,另一方面也感到焦慮:應該怎麼表現「我」的「專業」?進而逐漸能夠將「真誠」融入「風格」。

主調三:不斷自省是專業成熟的重要歷程。在自省的歷程裡,很重要的是來自專業上的互動如個案、督導、教授、治療師和同儕,以及個人生活上的互動如孩子、父母、伴侶和朋友;另外,有一群同樣的「探索同儕」也非常重要,一樣重視探索的過程,而不是完全接受理論以表現專業。一些資深諮商者的停滯現象,便是發生在已經缺乏刺激和回饋的情況下。

主調四:資淺者仰賴外在專業,資深者發展內在專業。資淺者常不論對面坐的來談者是誰,而套用某一個理論,這個危險在於,諮商者抹煞個案獨特性的同時,也扼殺了自我風格的可能。當諮商者與夠多的特定對象工作,如青少年、憂鬱症患者,並專研夠深該領域的相關研究,便能夠逐漸發展出個人風格獨具的諮商智慧。

主調五:理論系統和專業角色逐漸有「個人」。專業和個人整合的過程會將「不適宜」的「蛻皮」,而長出在特質和認知上與專業融合的樣貌,有的諮商者嚴謹,有的較隨性;有的較指導,有的較引導……重要的是,這些專業樣貌都與個人特質一致(authenticity-to-self)。

主調六:對知識從「接收」到「建構」。對知識體系的認識在受訓期間也許沒有很大的差異,但隨著個人選擇和實際運用,則開始出現個別的不同。建構的歷程裡,有人仰賴資深督導,有人喜歡同儕督導,也有人愛鑽研文獻、參與工作坊,或是閱讀傳記、人類學和詩學……如此逐漸有自己的眼光。

主調七:影響專業發展的要素眾多。共通的要素有督導、個案、理論/研究、同儕、人生經歷、社會文化,不同的是個體會遭遇不同的機遇、步調、督導取向,而有不同的受訓和發展歷程。

主調八:最佳的專業發展是一個漫長而不穩定的歷程。掙扎是正常的,發展的緩慢是可預期而重要的,記住每一個專業時數和經歷都是靠努力累積而來的,即便有某個促發事件,也會展開緩慢的轉變期。某個議題如專業自信不足,可能發生在受訓初期、執業五年和廿年時,看似議題同一,但其實探索的層次不同。

主調九:執業的頭幾年是專業發展的關鍵期。焦慮會隨著專業自信的表達而逐漸降低,與時俱進的轉變可能包括:隨著資歷成為督導,專業與自我更為整合,更有隨經歷發展而出的個人諮商風格……避免專業停滯的方式,就是在通過專業考核後,能夠不斷向內尋求成長。

主調十:專業發展,焦慮下降。當諮商工作更為自在而自信時,無所不在的焦慮感便能趨緩,但這需要時間。隨著時間累積的經歷,諮商者會發現一些隱微的變化正在發生:需要個案正向回饋的程度、對「模糊」工作的耐力、區辨諮商者的「我」和個案「我」的能力……「你會發現你不再怕個案。」一位資深工作者說,但焦慮也可能上下起伏,在一個循環的狀態,尤其是職涯變動或不可預期的工作壓力發生時。

主調十一:「人」的影響大於「非人」因素。在影響要素裡,我們提到督導、個案、理論/研究、同儕、人生經歷、社會文化,其中個案的影響最大,督導次之,「身為督導」也很重要,但「非人」因素如理論/研究,則較少被提及。

主調十二:個人生活大大影響專業運作。很難,也很難說怎麼樣的一個方式,在諮商者有著個人議題如原生家庭、自我定義和個案工作上,可以做得很「圓滿」。諮商者的自我議題在申請研究所時應該就有所覺察,大部分諮商者都很清楚自己的動機,動機可以成為動力,但也可能產生盲點

主調十三:個案是諮商者的老師。個案的進展持續在告訴諮商者「你做的怎麼樣」,個案是諮商者的老師。當諮商者運用擅長的技術,個案卻沒有進展時,這個危機可能有兩個發展:專業停滯,或是進行探索,探索技術在運用上失敗的種種層面,使專業發展更進一步。

主調十四:初學者對資深和訓練的仰慕和鄙視。對初學者而言,前輩和訓練本身有著某種光環,一旦沒有符合期望,則又陷入失望。研究所畢業後,比較能夠以「全人」的眼光來看待前輩的優勢、弱點、獨特和平凡。大部分的諮商者都歷經這種「幻滅」,幻滅還包括即使完成艱難的訓練過程,仍舊覺得「還沒準備好」。

主調十五:對初學者來說,外在支持很重要。剛進入研究所,需要老師、指導教授和同儕的支持;實習階段,則需要督導和同事的支持;初執業時,在職督導、團隊同儕的支持格外重要。對資深者來說,歷經職涯轉換或特別壓力時,也需要同儕和受督者的外在支持。

主調十六:資歷和年紀帶來的「專業隔離」。年輕輩出,便是老的凋零,隨著資深者的退位(退休或死亡),還「在位的前輩」往前和旁邊看,能看到的人愈來愈少,難免有著專業上的孤寂感。但以「精神長存」的角度來說,「前人典範」依舊扮演著專業對話的角色,一位資深工作者常這麼問自己:「某某老師會怎麼做呢?」另一位還在辦公室懸掛Freud的照片。

主調十七:「模仿」在早期是有力的學習方式。隨著督導取向的不同,工作焦點也可能由存在/人本,轉向行為學派,而後又投入性議題領域,這都是隨著「模仿」而帶來的變動。對初學者來說,「模仿」本身能建立專業自信,而後才能逐漸從自己的經驗發展出個人風格;逐漸將個人風格釐清、擴展並細緻化的資深者,很難從「觀察專家工作」當中發現初學者的收穫。

主調十八:趨向界線分明、責任分化。初執業者常擔負個案進展的「全責」,也常以個案回饋來評估成效。「在認知上,我知道我不用負全責;但情感上,總難以不傾全力想讓個案更好。」一位諮商者說道,隨著經歷,諮商者更能整合認知和情感,也更能夠在專業和個人上取得平衡,也就是說,「自我揭露」的技巧更有專業考量,在諮商結束後情緒投入的程度不至影響個人生活,這樣的「自我保護」也是隨著資歷必須一同演進的專業面向,免於諮商者在傾聽太多苦難後而「耗盡能量」。

主調十九:從「自戀」到「治療」狀態。對諮商本身賦予的「權力」:有力量幫助人、減低焦慮……能夠提升自尊和能力,這樣的「片面了解」吸引著人們投入這個行業。但隨著經歷,對諮商的過度理想化,則會轉換為較實際的「理解」:是個案擁有權力,不是諮商者。因此不再過度關注專業表現,不再自許「療癒媒介」,而降低了表現焦慮、自我誇耀,預防可能的挫敗感,尤其當諮商工作持續不順利,資深者能夠區辨諮商者和個案的責任。

主調廿:長期和苦難工作,讓諮商者更能接受「差異」。個案通常都面臨某種困擾或正在經歷難言的痛楚,陪伴個案決定、面對和處理大小議題,讓諮商者更了解個體的差異。個人經歷如失望、選擇,也能使諮商者帶著更少判斷的眼光來看待個案和其他人。

這一條諮商發展路徑和主調,敘述的是一種「共通」,但其中鼓勵著自我風格的「變奏」,是每一種職涯風格在發展時,都應該有的扎實基礎和獨特面貌,你找到自己發聲的位置和姿態了嗎?


註1:Jing-Bo Zhao, Jian-Lin Ji, Xue-Ling Yang, Zhen-Zhi Yang, Yan-Fei Hou, Xiao-Yuan Zhang (2011). National survey of ethical practices among Chinese psychotherapist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42(5), 375-381.
註2:T. M. Skovholt & M. H. Ronnestad (1992). Themes in therapist and counselo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0(4), 505-5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