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讓我跨過這個艱難 但不要輕易地
      讓疼痛成為步伐的一部分
      走進我前去的嚮往
      如是每個當下都是嚮往

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

諮商體驗


我被問過很多次「諮商大概是什麼樣子?」有些印象還停留在躺椅和扶手旁寫筆記的治療師,隨著精神分析往客體關係發展,躺椅隨之被移出諮商室,但「躺著」的確能幫助自由聯想,自由聯想發展於1892-1895年間,起源1890年哲學暨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在《心理原理》(Principles of Psychology)一書裡第一次提出「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這個概念,才有1922James Joyce在《尤里西斯》(Ulysses)裡長達四十頁,沒有任何標點的內心獨白。

心理學自十九世紀獨立於哲學,Sigmund Freud的性學核心伊底帕斯情結根植於希臘悲劇,要從哲學、心理學和文學的學派發展來回答「諮商是什麼」太複雜,直接體驗會是一個好方式,事實上早在1965Dr. Everett Shostrom便製了「治療的三種方式」(Three Approaches to Psychotherapy,註),請到人本、完形、理情學派的創始者Carl RogersFritz PerlsAlbert Ellis,分別與Gloria諮商約20分鐘(真實個案,與Dr. Shostrom已諮商四年),還不用問Gloria最後的評論,過程中就可以看到她對Rogers頻皺眉頭,對形容她「很假」的Perls口頭反抗,並迷失在Ellis十分主導的對話裡。

2005年以諮商教科書聞名的Gerald Corey又有了一個好主意,他提供一個典型的個案描述,邀請十一個學派(其中後現代又分社會建構、焦點解決、敘事治療),26位學者分別撰寫1.該學派主要概念;2.可能成為諮商焦點的主要議題;3.議題評估;4.可能運用的技巧或步驟;5.諮商對話模擬。甚至邀請到其時已經91歲的Ellis(於兩年後逝世),80歲的現實治療創始者William Glasser,以及73歲的行為學派BASIC I.D.創建者Arnold Lazarus,而成就這本《不同學派眼裡的個案Ruth》(Case Approach to Counseling & PsychotherapyThomson出版,未有中文譯本)。

是的,Corey的這個典型個案叫Ruth,之所以「典型」是因為Ruth呈現了常見的一些諮商議題,作為39歲的白人女性,四個孩子的母親(老大19歲,最小的16歲),她有些過重,說話很快,大學主修小學教育,主述是「對生活普遍感到不滿」,平淡、乏味,對年紀增長恐慌,症狀有睡眠干擾、焦慮、暈眩、心悸、頭痛,有時嚴重到必須強迫自己才能出門,也常為了小事哭泣,感覺鬱悶。

Ruth一直都是家庭主婦,大學學業是等到孩子都上國中後才兼修完成,目前正設法取得小學教師證,正是證照課程中的諮商課,讓她開始檢視自己的生命歷程,發現一直都為別人活著,在孩子逐漸獨立,自己就要跨到四字頭前,應該要想想「為自己的人生做些什麼」。

她母親也是家庭主婦,父親則是教義派牧師,權威、嚴謹而有距離,她照顧弟弟和妹妹來博取父母的認同。六歲時她被父親抓到和一個八歲男孩玩「扮醫生」遊戲,父親當場的教訓和事後的冷漠,讓她感到羞恥和罪惡。長大後她有交友的困難,同儕都覺得她「怪怪的」,一直到高中畢業她才被允許交男朋友,19歲她便和初戀男友結婚,至今仍是她的丈夫,現年45歲。

有了Ruth的概況,在「諮商體驗」系列裡我將呈現Corey和諸位治療師的成果,摘要概念化,焦點模擬的諮商對話,好讓讀者更能體驗諮商的況味,那麼我們就從精神分析開始如何?


註:影片連結
以及關於此錄影的整合評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