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讓我跨過這個艱難 但不要輕易地
      讓疼痛成為步伐的一部分
      走進我前去的嚮往
      如是每個當下都是嚮往

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

當一塊冰層崩落


(本文刊載於人間福報2013131-21第二屆文學星雲獎散文

「就這樣落下來了?很大聲?怎麼樣的聲音?」我追問著去年夏天從冰島回來的朋友。
        「框啷!不對,砰咚!不是,噗通!噗通太弱了,你知道,就是很大的冰塊掉下來的聲音,看得到的1/10掉了這樣一塊,海底下看不到的9/10也就更少了。」
       
我們靜默地看著五月才被火山灰掩蓋的冰層,每一塊都像沾染了煤炭,就這停留照相的一會,就有這麼大一塊冰層掉落,在聽不見的寂靜裡,每一聲都像一份良知的死去,可是人們駐耳傾聽的方向是冰島以南,那被債務席捲的歐盟,「希臘破產是倒數計時,一旦發生歐洲央行將築出防火牆,也就是西班牙和義大利,啟動印鈔購買債劵……」
       
但沒有人為冰原築出防火牆,一塊冰層的崩落微不足道。
       
離冰層很遠的熱錢,正投向期貨市場。玉米、黃豆、小麥持續上漲,「漲」就代表「錢」,原因卻是ABC新聞形容的「slow motion disaster」慢動作災難,從四月開始乾旱的美國中西部玉米產地,產量銳減1/3,其中一半仍無法賣出,「所有的這一切毫無救贖,只有老天能救我們。」在巴爾幹半島種玉米的一位農夫說,另一位老農夫說:「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七十幾年來從來沒有這樣。」風霜的皮膚佈滿不解。
       
德國已有三家銀行在八月底決定限制對糧食期貨的投資,希望減緩氣候因素外的操縱上漲,但投資人對糧價的高低漲跌,在意的仍不是許多人的一口溫飽,而是自己的獲利。那一口溫飽是先進國家家庭總收入的10-12%,卻是發展中國家的60-80%,如果糧食持續上漲,差別就成了「1/3花在吃上面」和「只為了能夠裹腹」。這是2011年五月BBC新聞就發出的「2030年糧食倍漲」警告,倍漲的原因除了現今的糧食運作系統,有一半歸因於氣候變遷。

大旱中的美國第一次有超過一半的人,包括質疑過的科學家,終於承認了「暖化」,七月物理學家Richard Muller投書紐約時報說他「皈依了暖化」,排除了太陽、火山等因素,二氧化碳的變化曲線正呼應著溫度變化。只是關於暖化我們聽得這麼多,就像聽著一首「In Germany before the war」,我們幾乎記不得舊日時光,在日本再度經歷從「無核」到「有核」,我們好像也走不回以前了,我們無法犧牲「方便」和「發展」,只好犧牲12萬可能罹癌的人,只好看著當地觸角和翅膀突變的蝴蝶提醒我們,這是一場沒有如海嘯般消退的災難。

我們既害怕,又貪婪。我們一邊抗議,抗議完後又要回家吹冷氣。冷氣再調低幾度算什麼?但地球卻無法承受這增加的2。美國航空局NASA在今年三月發佈了一張地球因冰川融化,引發重力場變化的「變形地球」,這是Nail Armstrong說的「一滴泫然欲泣的眼淚」嗎?我們怎麼會這樣對待我們的Mother Earth?她化解得了2010墨西哥灣每天162,000桶漏油,卻消解不了我們的欲望,那是破產了一個冰島,也學不會的教訓。

那是熊熊烈火的欲望,燒得連最幸福的不丹,都不再幸福。曾經有97%幸福的國民,現在只有41%堪稱快樂,對一個有工作能力的女孩來說,快樂是一件漂亮的衣服,然後一件不夠,要兩件,然後每一件要名牌,還有鞋子、包包……而家鄉祖母一生中的快樂,就是每一天;最大的欲望,是如何更誠懇地活著。可是不丹人好幾世紀的幸福都抵擋不了全球化的侵入,已浸濡現代化這麼久的我們,已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的我們,要怎麼抵抗如空氣般蔓延的價值觀?

是這些沁入骨髓的價值觀,美白了Michael Jackson,讓青少年在公車上搶奪一位孕婦的iphone,使十九公斤的成人死於衰竭時還認為自己不夠瘦。世代在成長、變好,但我們永遠不夠好,不夠有錢,不夠漂亮,因為我們永遠無法像那些role model,我們永遠對自己愧疚,所以我們可以犧牲一片又一片的土地,來成就我們想要的成就。只是我們再也找不到廉價的土地,但我們願意為自己的欲望負起責任嗎?

只怕這代價是我們負擔不起的。2010年八月俄羅斯山林大火,燒掉1/4莊稼地,莫斯科一天致死700人,空氣污染達三倍;2011年一月澳洲昆士蘭洪災,作物淹沒,礦場關閉,數千人撤離;2011年七月泰國南部大水,受災面積28萬公頃,糙米產量減少350萬公噸;2012年八月美國西岸森林大火,延燒十州,260萬公頃……

Jared Diamond在《大崩壞》裡自問:「復活節島民在砍下島上最後一棵樹的那一刻,曾說過什麼?……如果一百年後,人類還存活在這個世界上的話,那時的人們是否會為今日人類的盲目感到驚愕?正如過去復活節島民的無知讓今天的我們笑話一樣?」我們仍舊沒有學會,我們以為情況沒有這麼糟,我們有青少年似的個人神話,以為自己能免於災難,我們太忙著處理經濟危機,哪有時間關心環境?我們有太多的理由,可以合理破壞環境,如同Diamond揣測最後一棵樹倒下時砍伐者的自圓其說:「我們顧的是生計,不是樹木!」是的,不是樹木,是數目。

只是這個數目只看到眼前,只為了自身。我們不知道還有怎麼樣的代價正等待著我們,糧食上漲只是第一步,2008年的海地和索馬利亞、2011年的突尼西亞和埃及告訴我們,接下來就是暴動,通貨膨脹、社會動盪,等到海平面上升淹沒全球21個沿海城市,我們已經因為飢餓太久而無力逃難,加上環境惡化引發的瘧疾和瘟疫,不知道還有多少人可以在2050年存活下來成為世界難民?

到那時候,一切的數目還有意義嗎?我們還有哥本哈根氣候高峰會開幕影片裡,那棵讓小女孩抓著驚慌喊叫的樹木嗎?只怕我們連那樣一棵弱小的樹都沒有,而那女孩卻有可能是我們孩子的孩子,如果我們要為下一代鋪設更好的未來,那將不是一排高樓,而是一片森林;不是一袋金幣,而是一些種子;不是功成名就,而是正直踏實。

1979年觀測到北極冰帽正在縮小,到2011年冬北極熊開始吃自己的孩子,我們已經走得太遠,太多屍體在後頭來不及收拾,眼前又要埋頭衝鋒。我們欲求靈性成長的速度,趕不上物質擴充的速度,追不上冰層掉落的速度,我們關心不了太久太遠的什麼暖化,也在乎不了哪裡大火洪災,等到我們買不起,甚至買不到早餐的一杯豆漿,我們才會真正意識到,暖化近在眼前。

於此同時,我思考著一個問題:為什麼這個世代這麼多霸凌?心理和社會學研究告訴我,霸凌的發生與性格、家庭、人際都有關係,衝動的人容易霸凌,羞愧導致的憤怒和責備也容易製造霸凌,充滿敵意、冷漠、不一致的父母容易教養出會霸凌的孩子;還有,童年曾霸凌的人長大後可能霸凌,曾被霸凌的小孩成年後也容易被霸凌,成為「霸凌目標」和以下因素有關係:自卑、無助、疏離、怕被拒絕、自我責怪……可是為什麼是這個世代?這些因素不限於這個世代,但為什麼這個世代多霸凌?

一個可能是我們比以前更重視霸凌議題,有沒有可能是孩子正在目睹我們不顧一切地霸凌環境,所以他們也學會了不關心,不愛惜?有沒有可能孩子看著我們工作成癮,所以他們也只好網路成癮?有沒有可能網路成癮和霸凌息息相關?因為孩子習慣隱身於虛擬世界,面對真實的人際卻不熟悉「尊重」,也不清楚「界線」;也因為資訊太多、畫面太快,整個世代都一起躁動,一起焦慮。

此外還有品牌霸凌、廣告霸凌、輿論霸凌……如果環境都這麼強勢而自以為是,我們怎麼能夠要求孩子謙卑樸直?如果到處都是水泥和大樓,我們要怎麼教孩子認識土地和天空?如果人生是場無止盡的馬拉松,孩子要怎麼學會散步?我想我們得先從這裡開始,先從傾聽一塊冰層的崩落開始,真實、巨大,而寂靜,從半個臺北的面積,到美國的一個州;80年代測量到的厚度,到2008薄了70%。那時NASA警告2012年北極冰川將全部融化,那時我們還期待哥本哈哥會議,甚至還有里約高峰會,眼見已經到了2012年中,除了經歷雷曼兄弟倒閉和歐債,我們做了什麼?

一場文明就是這樣無聲無息崩落的吧?當最後一座冰山都融化的時候,我們會說什麼?「我們只是想辦法活著啊!」也許也從這個問題開始,我們教孩子再思考我們是為了活著,還是走向毀滅?「科技總能解決問題的。」但科技從來沒有解決過人際問題、憂鬱問題。「地球本來就經歷幾個無冰川的時期,還會再有的。」但我們等不了再一個幾億年,也許那時人類骨骸也會被另一種物種考古挖掘,再細細粉刷出我們的愚蠢;也許那時地層裡的蛛絲馬跡,會昭告我們的曾經輝煌。

是啊,我們已經輝煌到可以用念力操控機器,但卻控制不了人類的欲望。我們登陸過月球,也曾經把地球毀了。那麼多的戰爭和天災都沒有毀滅我們,是我們自己逐步走向毀滅。是不是任何一個文明到了極致,就是崩毀?是不是所有的崩毀前,都是貪婪?還是虛妄?冰島破產是一場虛妄,希臘的欺騙也是虛妄,我們不需要還是想要,要到後來誰都承擔不起,只好賠上一個又一個的環境,但我們能撤守到哪裡?

從傾聽一塊冰層的崩落,我們教孩子同理。從最後一座冰山融化的自問,孩子學會省思。但我們還可以教孩子什麼?不是《富人和你想得不一樣》,不是《人生的第一桶金》,是尊重。尊重是什麼?尊重是對自然的敬重,我們以為我們凌駕了自然,我們蓋了跨海大橋,我們發明了核能,我們有杜拜,事實上我們只能順應自然。Carl Jung在八十一歲口述的回憶錄最後一段引用老子的話「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他說的是在自然的奧祕之前,自我的渺小和不確定,如果我們沒有這份敬重和臣服,我們將無法從自然裡學習,自然向我們展示在生存的同時,看護自己和下一代的環境。

尊重是珍重,珍重一份營養午餐,一個便當,沒有「這個有防腐劑」、「那個不好吃」的挑剔,如果一滴水能夠因為我們的感謝而展現美麗的結晶,一份食物也能因為我們的珍重而變得可口,「謝謝這份食物的賜予,謝謝你讓我吃,成為我的一部份。」每個孩子都可以有自己的「飯前祈禱文」。珍重也包括嘗試了解食物的來源,動手準備食物和收拾,這和催促孩子唸書就好一樣重要,我們的孩子才不會黏著電腦不出來吃飯,也不會兩口就吃不下,無法再吃簡單的原味食物。

尊重是自重,自重的基礎不是「我的父母是做什麼的」、「我穿什麼牌子的衣服」,而是Clayton Christensen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裡說的:「上帝不會問我職位有多高,掌管過多少錢,而會問我有多少人因為我的幫助而變得更好。」所以除了唸了多少書、考了幾分,問問孩子今天說了什麼話讓哪個同學破涕為笑?為班級做了什麼服務?有沒有非常感謝的三件事?我們的問題告訴孩子我們重視什麼,以及怎麼樣的態度,不是分數和學歷,能夠引領他走過人生的艱難時刻。

懂得尊重的孩子,不會霸凌同儕,也不會霸凌環境。

如果我們還能夠教孩子什麼,那將是自律。自律的孩子不會耗竭自己的身體,徹夜打電動,像一些已經過度加班的大人,下班後還繼續喝酒唱歌。自律包括照顧自己的身體,像一個演奏家知道身體是樂器的一部份,不能過度練習帶來傷害,他給自己打電動的時間,也給自己結束的時間,他知道收止。能夠這樣照顧身體的孩子,將也不會耗竭環境,因為他知道許多耗竭是不可逆的,否則不會有這麼些文明因為荒誕而荒蕪。

自律的孩子不會任由欲望驅使自己,不會在街上大吼大叫,只為了買一個玩具;不會為了得到一些好處,而放棄自己的人格。他能區別需要和想要,也能區別夢想和幻想,他知道功成名就是幻想,夢想是堅持自己想做的事,但也可能功成名就。他能夠欣賞美好的事物,但也能夠過最簡單的生活,他不因為極簡主義而輕視精緻,也不因為精緻而揚棄自然,他知道自然有太多天工,需要領悟,從貝殼領悟生物矽,從海星領悟鏡面體,從無用的二氧化碳領悟聚碳酸酯,從蓮花領悟自潔機制。

自律的孩子也不會讓自己耽溺。《關係花園》裡提到耽溺包括沉迷、嫉忌、哀慟、性欲、工作、食物、自恨、內疚……沉迷電玩的人,可能也沉迷某種情緒而無法自拔;哀慟過久可能是自憐,或是懲罰;耽溺食物的人,某種程度上也在糟蹋食物。自律的孩子覺察情緒,但不耽溺情緒,不讓自己陷於內疚和悔恨,而是問自己:「好,我感到內疚和悔恨?它要告訴我什麼?」「好,我感到難過,我能夠為環境做什麼?」

「我能夠為環境做什麼?」我們還來得及問這個問題嗎?還是我們要讓下一代來承擔更來不及的時刻?我們還有時間耽溺在災難預言裡,就像颱風天高興地跑去看電影嗎?只怕「不願面對的真相」不只在電影院播映,也已在生活中上演,一塊冰層的崩落,是不知不覺的漠視,是無數場貪婪的結果,是許多焚燒的欲望,如果我們的孩子充滿同理、省思,能夠尊重、自律,如果我們自己還來得及變成這樣的人,我們可能還有希望阻止下一塊冰層的崩落。但這樣的期許會不會比第一世界奢侈?會不會被歐債略過?會不會再來一場欺瞞,忍不住當前的近利?

如果我們能夠重新教孩子什麼是「價值」。

如果這些代價讓我們知道自己失去了什麼,那將不是多少歐元,而是可能相互信任的盟土;不是多少泡沫房地產,而是許多人的安身立命;不是多少失業率,而是一個年輕世代的夢想。我們不再像前人開疆闢土,我們惶惑不安,舉足不前,因為我們腳下的土地地層下陷,海水倒灌,我們既立不了地,也頂不了天,我們,可有女媧的彩石?

當下一塊冰層崩落的時候,讓我們聽聽那是什麼聲音,不是框啷,不是砰咚,而是地球泫然已泣的眼淚

2 則留言:

  1. 總算看到你的得獎作品了,好看!
    繼續寫,希望能看到你結集出書。

    回覆刪除
  2. 顧姐,作為暖化作品,「好看」是最好的評語了。我還繼續寫,只是為環境而寫,老是傷心,我希望我更有力量一點,你知道,當一隻筆不只是筆。

    當一隻筆不只是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