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讓我跨過這個艱難 但不要輕易地
      讓疼痛成為步伐的一部分
      走進我前去的嚮往
      如是每個當下都是嚮往

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

寧靜之詩

2009年母親於75歲過世前,出版工作者Will Schwalbe將癌末陪伴的歷程寫上部落格,這段歷程在2012年成為The End of Your Life Book Club這本書(TWO ROADS出版),從被診斷出胰臟癌的2007年秋開始,從母親這個問句開始:「你正在讀哪本書?」Will與母親或在化療前的等待室,或在父母客廳,隨性但有意識地形成他們的讀書會。

中譯本《最後的讀書會》
20134月由商周出版

Will母親Mary Anne

兩年的化療在起伏中維持平穩,直到癌細胞無法控制、放棄治療,進入安寧照護,也是秋天,2009年,Will母親從912開始彌留,口裡一直唸著「It is what it is」,兄弟姊妹已從四處趕回,輪流陪伴母親,有人說著小時候的故事、感謝的話,有人唸《聖經》,Will唸著母親喜愛的詩人Mary Oliver 2004年的詩集Why I Wake Early其中一首:

Where Does the Temple Begin,
那神寺始於何方,
Where Does It End?
終於何處?

        There are things you can’t reach. But
有些事物你無法觸及,但
        you can reach out to them, and all day long.
你可想望,無盡地想望

        The wind, the bird flying away. The idea of God.
那風,那遠飛的鳥,那關於神的一切

        And it can keep you as busy as anything else, and happier.
想望,牽動著你

        The snake slides away; the fish jumps, like a little lily,
那蛇神隱,那魚飛躍,如小百合
        Out of the water and back in; the goldfinches sing
在水中出沒;那金翅雀歌唱
                from the unreachable top of the tree.
在不可觸及的樹梢

        I look; morning to night I am never done with looking.
我觀想,我從未停止觀想

        Looking I mean not just standing around, but stand around
那不只是觀望,而是眺望
                as though with your arms open.
彷若張開雙臂

        And thinking: maybe something will come, some
冥思:也許就要來臨,某道
                shining coil of wind,
閃耀盤旋的風
                or a few leaves from an old tree—
或是幾片從老樹上緩緩落下的葉
                        They are all in this too.
全都在這

        And now I will tell you the truth.
這就是實相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萬事萬物
        comes.
來臨

        At least, closer.
至少,更靠近

        And, cordially.
慈悲地靠近

        Like the nibbling, tinsel-eyed fish; the unlooping snake.
如魚在嚙咬,如蛇在伸展
        Like goldfinches, little dolls of gold
如金翅雀,金偶般地
        fluttering around the corner of the sky
鼓翅在天地一隅

        of God, the blue air.
那神隅之地,那伽藍之境

Will唸到忘我的狀態,但仍然察覺到母親聽到「God」這個字時眼皮顫動。跟著他們度過那麼多討論與生活片段的我,在Oliver這首詩裡感到無比的寧靜,像電影「東京奏鳴曲」裡家裡每個人歷經難以言說的一天,母親被劫、父親被撞、孩子被關,三個人同時都在逃離,絕望囈語「如果能夠重新來過……」所有的一切,最後都在孩子彈奏423秒的德布西「月光曲」裡,得到寧靜。

423秒的寧靜,如果一天當中,能有這樣的片段,可能是一首詩,可能是這樣一首曲子,好似所有的步伐都得到休憩,所有的疼痛也都能夠平撫,生命回到最簡單的,呼吸,在一首詩的節奏裡,在一首曲子揚起的風裡,寧靜,呼吸……



Will與母親一起討論的書:
1.          Crossing to SafetyWallace Stegner著),大蕭條時兩對夫妻間跨越階級的終生情誼,以及各自的婚姻、生命狀態。故事一開始其中一位妻子正處於癌末。
2.          On Chesil BeachIan McEwan著),描寫1962性解禁前一年,一對22歲新婚夫妻的初夜,3/4篇幅都在初夜幾小時裡彼此的內在和身體狀態。Will說與73歲的母親討論這樣一本書有點怪,所以他們只討論了最後奇妙又抑鬱的結尾。
3.          Appointment in SamarraJohn O’Hara著),藉由與小鎮精英圈子決裂,而向下沉淪的歷程,呈現美國夢的黑暗面。書序裡提到一則伊拉克經典寓言,敘述者是死亡之神:有個僕人在Baghdad市集看見我尾隨著他,嚇得他回去向主人借馬,躲離到Samarra。主人在市集找到我,責問我為何驚嚇他的僕人?我說:「那不是驚嚇,是訝異,我訝異他怎麼會在Baghdad,因為我跟他今晚在Samarra有約。」
4.          The Diamond Cutter Sutra,《金剛經》。Seventy Verses on Emptiness,龍樹菩薩《七十空性論》,第九頌:「非常非無常,亦非我無我,淨不淨苦樂,是故無顛倒。」
5.          The Savage DetectivesRoberto Bolano著),橫跨中美、歐洲、以色列、西非,從找尋隱沒詩人Cesarea Tinajero到被迫逃亡的過程中,探索國家、暴力的歷史。
6.          Man Gone DownMichael Thomas著),在只有四天籌錢,解決非裔美人與白人妻子共組的家庭問題中,呈現美國精神和種族意識的衝突。
7.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Khaled Hosseini著),中譯本《燦爛千陽》,2008年由木馬文化出版,描述阿富汗一位15歲的私生女,被迫嫁給40歲的鰥夫鞋商,鞋商  20年後再娶另一位在戰爭中失去親人的15歲少女,兩位女性因而互相扶持、犧牲。
8.          The Etiquette of IllnessSusan Halpern著),將人際禮儀應用在疾病歷程裡,包括我該向得了癌症的朋友說什麼?我可以怎麼幫忙而不是幫倒忙?我如何讓身旁的人知道我的需要?例如與其唐突地問「你感覺怎麼樣?」不如問「你希望說說你今天的狀況嗎?」
9.          The Coldest WinterDavid Halberstam著),呈現美國涉入的戰爭中敵我雙方各自的較量和算計,探討越戰的英雄主義與其感傷面。
10.      Marjorie MorningstarHerman Wouk著),描述三零年代末一位猶太女孩,歷經感情、痛苦、失望,成為演員的過程。Will一直到母親過世,才讀這本書。
11.      The HobbitJ.R.R. Tolkien著),中譯本《哈比人》,《魔戒》系列前傳,2012年由聯經修訂出版。
12.      Daily Strength for Daily NeedsMary Tileston著),最早的版本在1884年出版,網羅了365則宗教、文學、哲學的經典名言。Will母親彌留前一天911的句子出自《聖經》:「天國來臨。」以及英國藝評家John Ruskin所說:「若你對祂的國度一無盼望,請不要祈禱。但假若你盼望著,則不要只是祈禱,還要為此努力。」
13.      GileadMarilynne Robinson著),一位77歲老牧師留給7歲兒子的長信,回顧南北戰爭到二十世紀父子間三代的故事,省思生命與寬恕。Will特別摘要其中一句:「你必須問,問主在此刻此景中,祢要我做什麼?」
14.      Traveling MerciesAnne Lamott著),自傳式的散文集,針對「信仰」的一些思考,作者Lamott說最好的兩則祈禱文,是「助我,助我,助我」和「謝謝,謝謝,謝謝」。
15.      People of the BookGeraldine Brooks著),中譯本《禁忌祈禱書》,2009年由寂寞出版社出版,藉由檢視、修護猶太《塞拉耶佛祈禱書》圖像手稿的歷程,探索人性的醜陋與高貴。
16.      Felicia’s JourneyWilliam Trevor著),中譯本《意外的旅程》,2000年由時報出版,以鄉村女孩尋訪變心男友,而邂逅一位精神病患的意外旅程,呈現精神病患渴望友誼及正常生活的議題。Will母親喜歡這一段:「躲藏起來,可能是酒精作用,或因為絕望,街上的人們躲藏進夢鄉,將他們帶回曾屬於他們,而今不再的生活。」
17.      The Uncommon ReaderAlan Bennett著),中譯本《非普通讀者》,2009年由漫遊者文化出版,虛構八十歲的英國女王沉迷閱讀,荒廢國政,甚至想要開始寫作,並陷入認同危機的顛覆性故事。
18.      The Lizard CageKaren Connelly著),講述一個在監獄裡長大的孤兒,與被祕密警察逮捕監禁20年的詞曲作家互動的歷程。
19.      Brat FarrarJosephine Tey著),描述主角為了冒充繼承人,揣摩疑似於13歲意外溺斃的繼承者早年生活的一切,直到一些不為人知的祕密讓他露出破綻。作者Tey  55歲死於癌症,孤僻、從不接受訪問。
20.      Continental DriftRussell Banks著),經歷不公、失望、誘惑、現實,重拾希望的美國夢,探索命運與性格。Will認為這本書對他與母親來說太抑鬱了,沒想到母親還推薦其他人。
21.      The Painted VeilSomerset Maugham著),描述二零年代,偕同妻子在上海生活的英國病菌學家,經歷妻子外遇,兩人同往鄉村控制霍亂時,在情感上的轉變。  Will與母親由此討論何謂「勇氣」,Maugham書中提到《道德經》「自勝者強」(Mighty is he who conquers himself)。
22.      Unaccustomed EarthJhumpa Lahiri著),中譯本《陌生的土地》,2009年由天培出版社出版,關於故鄉與憧憬、回歸與出走的短篇小說集。
23.      Murder in the CathedralT.S. Eliot著),Will母親懷念Eliot如詩般的敘述,以及欽佩主角身為大主教,並沒有逃避自我良知,而最終殉道。
24.      Wherever You Go, There You AreJon Kabat-Zinn著),中譯本《當下,繁花盛開》,2008年由心靈工坊出版,整合現代醫療及佛教禪修,講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正念,也就是當下覺醒,做自我療癒。
25.      HomeMarilynne Robinson著),描述一位38歲,回家照顧老父的女兒,碰上20年前就離家、酗酒的浪子弟弟,所交織出的過往糾葛,以及無可分割的血緣情感。  Will提出浪子如果是衣錦還鄉,家人是否會大宴賓客?母親說:「我想會,但重點是他迷途知返,不是關於豬腳麵線,而是救贖。」
26.      KokoroNatsume Soseki夏目漱石著),中譯本《心》,2000年由先覺出版社出版,藉由一位學生與老師的互動,探索生與死、內在與誘惑,以及對解脫的追尋。
27.      The Price of SaltPatricia Highsmith著),中譯本《鹽的代價》,2007年由木馬文化出版,講述一位不得志的年輕櫃姐,與正離婚的人妻相愛,卻讓後者失去了監護權,龐大的社會壓力挑戰「為了愛,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28.      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Mohsin Hamid著),中譯本《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2008年由印刻文學出版,全書以一位巴基斯坦人在茶館裡對著一位美國人的單向述說組成,回顧他在美國求學、就業、生活,實現他擠身上流社會的夢想,卻在911後開始分崩離析,陷入自我認同掙扎,成為仇美的激進份子。Will與母親爭論著模糊的結尾:巴基斯坦人或美國人,哪個會死?母親說:「無論你選哪一個,都會背叛一部份的你。」
29.      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Joan Didion著),中譯本《奇想之年》,2007年由遠流出版,主角在聖誕節期間歷經女兒莫名昏迷、先生猝死後,陷入狂亂異想:對婚姻、孩子、悲傷的回憶,與對死亡、疾病、運氣的思考。
30.      Olive KitteridgeElizabeth Strout著),一位年近60歲,個性暴躁的中學數學教師,串起看似獨立的13個短篇故事,由故事的進行透露她的一生,並在結尾引發同情。Will認為這本書和Kokoro, The Price of Salt都對「孤寂」(loneliness)做了很好的闡述。
31.      Girls Like UsSheila Weller著),創作女歌手Carole King, Joni Mitchell, Carly Simon的傳記。Will與母親討論社會回饋,母親不贊成受高等教育,卻只做家庭主婦的選擇。
32.      A Long Way GoneIshmael Beah著),以及Lord of the FliesWilliam Golding 著),都描述戰爭對孩童的影響,前者是緬甸童兵的紀實,後者則是虛構因核戰被棄置荒島的一群6-12歲英國男童。
33.      Suite FrancaiseIrene Nemirovsk著),中譯本《法蘭西組曲》,2009年由聯經出版,描述1940年德國進攻法國,兩百萬法國人逃難的眾生相,其中一位德國高階軍官與法國少婦在小鎮相遇,在彼此身上看見渴望已久,身為一個人的美好。
34.      The Bite of the MangoMariatu Kamara Susan McClelland合著),作者Kamara   12歲時被不比她大多少的反叛軍割去雙手,隨後逃離到難民營,沿途乞討,最後來到多倫多重拾她的生活。那一口芒果,是Kamara 用血淋淋的殘肢努力嚐到,想要活下去的滋味。Will母親咬著水果,努力補充營養的同時,開始和他談論她的訃聞,母親說:「我準備好了,可是我還在這裡。」
35.      The Elegance of the HedgehogMuriel Barbery著),中譯本《刺蝟的優雅》,  2008年由商周出版,描述巴黎左岸公寓裡一位富裕家庭的小女孩,與一位看似笨拙卻滿腹經綸的女房門,因為一位日本住戶的遷入,牽出她們柔軟又脆弱的內在,並逐漸瓦解身上偽裝的尖刺。
36.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Stieg Larsson著),中譯本《龍紋身的女孩》,  2008年由寂寞出版社出版,講述一樁發生在瑞典的密室謀殺案,聚合了剛經歷誹謗判決的記者,以及刺青處處的女電腦駭客,一同追索真相。作者Larsson  2004年死於心臟病發,時年50歲,留下了三本未出版的小說,另外兩本是《玩火的女孩》、《直搗蜂窩的女孩》。
37.      BrooklynColm T’oibin著),描述五零年代初期,一位愛爾蘭女孩因為生計遠渡到紐約Brooklyn區工作,生活原本嚴峻而隔離,直到她找到所愛,但家鄉這時又召喚她回去。作者T’oibin形塑了無可比擬的主角,展現他細緻的散文及情感描繪的功力。
38.      My Father’s TearsJohn Updike著),描述自大蕭條到911後,對美國的觀察、懷舊和想像,像個人式的考古,一層層揭探。Will母親想起大一研討班裡有一位極聰明的同學,原來就是作者UpdikeUpdike死於同年,20091月。
39.      Big MachineVictor LaValle著),描述不學無術的紐約街頭混混,有一天因為一封信而被捲入由戒癮者、輕罪犯組成的超自然調查小組,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幻聽過神祕的聲音,由此展開一場冒險,以及信仰與懷疑間的掙扎。
40.      Too Much HappinessAlice Munro著),10個短篇故事,其中一篇描述一位女性嗜讀者,即使面臨死亡,也仍舊很難放棄閱讀。Will與母親在910還在討論這本書,算是讀書會的最後一本書,叫做「太過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